《细细品读『韩非子』》
第9节

作者: 孑孑干旄
收藏本书TXT下载
  韩非最后在系统的分析一遍,朝廷中为什么没有人?“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君尊;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由主之上断与法,而信下为之也”告诫君王坚持法度,用好刑名术治国。“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这样结果是“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必会民安而国治、兵强而敌弱。

  因此在如今这种局势所下,君主能够去处臣下谋取私利的歪门邪道而秉公实施国法,百姓就会安定而国家也会被治理的很好;君主能够去出臣下谋取私利的行为,国家兵力就会强大,敌国的军力相对来说就会弱小。所以能明审得失的时候掌握法度的规定来驾驭在群臣之上的君主,就不会被臣下的谗言奸计所欺骗;明审得失的时候用法度作为一杆秤来考察臣下的意见的君主,就不会被臣下说的天下轻重所欺骗。现在如果根据下臣的声望,名誉提拨人才,那么下臣们就会远离君主而互相攀交;如果根据朋党关系的推荐来提拨人才,那么下臣就会互相紧密的勾结在一起而不会在法度的规定下依法谋取功名。如果任命官员都依靠声誉和朋党推荐来提拔,那么就会有许多没有才能的官员来做官,国家就会混乱。君王听到下臣对自己赞誉就提拔他,听到下臣对自己的毁谤就处罚他,那么喜爱喜爱受赏,害怕惩罚的臣子就会抛弃国家的法度,大肆行使邪门歪道之术,连同群臣互相勾结相交互相吹捧。不顾君主的利益为了私自的利益大肆互相结交,推荐他们的党羽。那么这些臣子为君主谋利的机会就将会微乎其微。这些人结交广泛,党羽众多,在朝廷内外广结朋党。一但有了重大的过失,为他们掩盖罪责的人也会很多。因为这样,忠臣即使在没有罪的情况下也会面临莫须有罪名而遭受危难,奸臣却是没有功劳就会的到利益。忠臣时刻面临危难的局面,那么忠臣就会臣服与他们。奸臣没有功劳却可以得到平安和利益,那么奸臣就会越来越多。这是国家存亡的本质啊。若真的是这样,群臣就会废弃法制而玩弄自己的权法,轻视国家的法度。数次拜访有权势的人的家却以此也不到君主的朝廷;百般考虑自己家庭的利益却一次也不为国家图谋福利。这样的下属虽然众多,但是一个也不是尊敬君主为君主谋福利的人;文武百官虽然分钟多,但是一个也无法让君王任命。这样,君主对然有君主的名声,实际上却是在依附群臣私门。所以臣韩非说:丧失国家政权的君主手下是没有人的。所谓一个君主手下没有人的,并不是说朝廷内部没有百官,没有贤臣名将;那是因为百官群臣互相勾结,不为国家谋取福利;大臣互相相吹捧使之互相尊贵,而不想办法让君王尊贵;群臣用君王赏赐的财物用来广结朋党,死养党羽,玩忽职守,不把公职当回事。之所以造成这种原因,就是因为君主不再上面用法度裁决事情,下面却用自己喜恶来任命官职。因此明君的选择就是用法度来知人善用,不依照自己的喜恶来随意任用大臣;依照刑名术判断功名,不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判断。于是这样,贤能的人就不会徇私舞弊来谋取功名,贤臣不会被埋没;败坏事情的人不能徇私舞弊来修饰掩盖自己的错误,奸臣不会被重用;徒有虚名的人不允许直接任命为官,“南郭先生”不会被重用;有功劳而遭遇诽谤的臣子就不会遭到降职或诛杀,冤案不会出。君臣之间只要如此明辨功过是非,国家就会变得很好治理。所以君主用好刑名术就好了。

  日期:2011-12-09 21:43:38
  贤者为之人臣,北面委质,而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为之,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不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入;莫邪附体,不敢弗搏。无私贤者之臣,无私事能之事。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戚。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今夫:

  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
  看清爵禄,易主逃亡去他国,寻求合适的君主,我不认为这样是廉洁的臣子。
  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
  巧言好语,违背国法,违背君主的意图(刑名术治国)强行进谏,我不认这样是忠心的臣子。
  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

  行贿同僚,用君主赏赐的财物对上下散发利益,接受下属作为自己的党羽,收买民心提高自己的声望,我不认为这样是仁义的臣子。
  离俗隐居,而以作非上,臣不谓义。
  远离世俗,隐居人间,而用欺骗的言论来诽谤君主,我认为这样是不道义的臣子。
  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坡,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谓不智。
  臣子到外面出使诸侯国的时候,结交诸侯国,对内破费自己的国家,等待自己的国家受到危难的时候,就恐吓自己的国君说:“外面结交亲近诸侯国没有我搞不定的,诸侯国之间的怨恨没有我解不开的。”而君主如果听从他们的言论,举全国任凭他们支配,这样实际上是降低君主的威望名声来提高他的身名,毁坏整个国家来滋养他的家庭。我认为这样的臣子是愚蠢的臣子。

  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所指,毋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心一意,具以待任。
  本一段韩非详细的介绍了贤明的忠臣应当如何行事,为了生动巧妙的介绍,于是就把贤臣比喻为君王的臂膀。韩非描画出依附君明臣贤大治天下的美好画面。寄托了韩非子对未来天下美好的向往。最后韩非以惊世骇俗之论指出了当今天下各种不廉、不忠、不仁、不义、不智臣子的作为。透彻的分析出造成当今天下群臣大部分都愿意做以上的各种臣子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上古先王制定的法令有缺陷,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产生的各种原因导致先王的法令被众多人钻了空子才导致的。

  贤明的人作为君主的臣子,在北面称臣,一心一意的为君主效劳;在朝堂上面做事的时候不推辞卑贱的官职,在战场上不推辞行军作战的艰难;听从君主的调配,跟从君主的法令,虚心的接受执行之后等待下一条命令而不加以否然。所以他们有口却不暗自说君王的坏话,有眼睛却不为私家察看谋福利,把口和言都用来听从君王的任命努力完制作完成。身为臣子的,把自己比喻作为君王的臂膀,上为君王(进献计策治理国家)为修头,下为君王(考察万民安抚百姓)为修足,当君主的身体也就是国家被寒风暴雨侵害(国家遭受危难)的时候,必会义无反顾的为君主援救解除困难,哪怕是莫邪宝剑要伤害君王,也会毫不犹豫的与之搏斗。君王这个时候却不能偏袒贤明的臣子,和偏爱为君主全心全意做事的臣子(要用好刑名之术)。因此臣子就不会跑到他乡结交党羽,没有百里以外的亲戚。富贵和贫贱的臣子不互相逾越,聪明和愚昧的臣子都能依照刑名术来合理的治理。这种情形就是最完美的治理群臣的达到的境界啊。如今有的大臣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