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读『韩非子』》
第2节

作者: 孑孑干旄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则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城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则荆孤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霸王之名可成矣,四邻诸侯可朝矣,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和。令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欲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民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先举齐国征战四方诸侯导致几乎亡国的例子,提出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关键,紧接着先举例指出谋臣们三次失误导致秦国征战四方诸侯却没有吞并诸侯,从而引发现今的疲惫的国情。隐晦的点出秦国目前国情和齐国何其相似)

  容我大胆这样来说:以前齐国南面打败楚国,东面打败宋国,威名远慑服西面秦国,北面打败燕国,中则威慑韩魏。齐国土地广阔而兵强,战无不克攻无不取,借此以诏令天下。齐国清澈浑浊的济水、黄河作为齐国对付诸侯的边防,广阔宏伟的长城作为对付诸侯的要塞。齐国,是与五个国家相邻的国家,乐毅率诸侯战齐国,齐国一战几乎亡国。由此可以得之,战争决定者万乘之国的命运。我还听闻:斩草除根,那就不会有灾祸伴随。以前我们秦国与荆楚交战,打败楚国,攻克楚国都城郢都,取洞庭五湖等大江南北土地,楚王和群臣皆逃亡,居陈地而抗秦。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全力灭楚,那么楚国是可以被灭亡的,楚国如果灭亡了,楚国的民众、土地就可以尽情的搜刮利用,东则可以弱化齐燕,中则威慑三晋。这是一举就可成霸王之道啊。四方诸侯莫不敢不来侍奉秦国,然而群臣无能,没有看透,就率领士兵返回,与楚国谋和。楚国得此机会收拾旧山河,聚集亡民,从新立国,置办宗室祭祀的宗庙,率领天下西面抗秦,这是秦国第一次失去吞并天下的机会。天下诸侯进攻我过华阳,大王用计破之,率军进攻魏过都城大梁,围城数日,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打破大梁,那么就可以灭魏,灭魏则荆赵将会被震慑的心寒,荆赵惧怕我们秦军后,那么赵国就危险了,楚国也必将会孤单无所依靠。如此之后我们就可东则震慑弱化齐燕,中则欺辱三晋。这样我们秦国一举吞兵诸侯就可以实现了。四方诸侯莫不敢来朝拜侍奉。但是我们秦国群臣无能,没有看透,就率军返回,与魏国谋和。魏国借此机会得以收拾旧山河,聚集亡民,从新立国,置办宗室祭祀的宗庙。这是秦国第二次失去吞并天下的机会。之前我们秦国由穰侯执政,凭借这一国的兵力就想做两个强国才能完成的事情,由此我们秦国的士兵终日奔波在外,国内尽是疲病的士兵,霸王之名由此不可成,这是秦国第三次失去吞并天下的机会。

  日期:2011-12-09 08:05:32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立。彼固亡国之刑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不守。拔邯郸,筦山东河间,引军而去,西攻滫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兵,此皆秦有也。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坏韩、蠹魏、挟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谋士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不曾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与一矣。乃悉复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以量秦力二矣。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以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此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菌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原大王有以虑之也。(再提出赵国是诸侯国的中心之国,分析赵国国情,描画出灭赵之后的局势,提出欲灭诸侯必先灭赵的观点。着重笔墨指出谋臣无能耽误战机导致之前对赵国邯郸的进攻之战失败,并曝露秦国国力于诸侯。如今造成秦国当今的国情,希望秦王明察)

  赵国,是诸侯的中心之国。赵国国内各类百姓混杂,百姓骨子里桀骜不驯难以为赵国统治阶级重用,而且赵国号令不严,赏罚不明,地形易攻难守,向下难以使百姓全力保卫自己的国家,实属亡国的形态。他们还不顾民众,强行征全国之兵进驻长平,欲得韩上党,大王派兵破之,取武安。这个时候,赵国山下震惊,惶恐不安,其实邯郸是守不住的。我们若是攻占了邯郸,收管了太行山东面的河流区域,引军西攻滫武,走羊肠小道,降服代、上党。那么代郡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我们不耗费一副盔甲,不苦劳一个将士,就可以收管这些地方。代、上党不用耗费战争就可以归为秦过,东阳、呼沲河以外的土地不费一战就归为齐国,中山故国,呼沲河以北的土地不费一战就可以归为燕国。然则分赵之后,韩国理所当然的会被灭掉,赵韩被灭,则楚魏不能独立,于是一举就可以灭韩、毒魏、劫持楚国,东则弱化齐燕,决白马渡口淹没魏国,则一举可以灭三晋。这样以后大王就可以稳坐宫廷,等待天下诸侯前来归服。那么大王的吞并诸侯就指日可待。然则当时群臣无能,没有看透,收兵西归,与赵过谋和。我认为以大王的英明,将士的强大,放弃成就霸王之业,土地也不曾得到,还要被即将灭亡的赵国所蒙蔽,这全部都是群臣的昏庸所导致的结果。而且赵国应当会被灭亡却没有灭亡,秦国应当会称霸去没有称霸,这使诸侯第一次看清了大王手下的谋臣的能力啊。最后我们才反应过来在顷全国之兵进攻赵国邯郸,但是战机已经被耽误,攻城久而不能攻克,士兵厌战的情绪尽在诸侯的眼里,这是诸侯第二次看清了我们秦国战力啊。大王有继续派遣增援军队前来,回合部队一同攻城,攻又无法攻克诸侯重兵把手的邯郸,放弃又不愿意放弃,最后无奈的撤走了疲惫的士民。这是诸侯第三次看清我们秦国的国力啊。天下诸侯三次看清楚了我们秦国的国力,知道我们内部没有贤明的谋臣,外诸侯耗尽了我们英勇强壮的士民。从这里来看,我认为诸侯合纵破秦再没什么难度拉。如今我们秦国国内,盔甲皆破烂不堪,士兵皆疲惫,积蓄贫乏,田园荒芜;国外,天下诸侯皆团结在一起破秦之心越发坚强。如此国情希望大王详细的看清、考虑、分析。

  日期:2011-12-09 08:06:46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